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首個主塔正式封頂
*月9日上午*0時,崖門水道黃茅海海域傳來陣陣歡呼聲,隨著最后一節塔柱混凝土澆筑完成,連通珠海高欄港與江門臺山市的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下稱“黃茅海項目”)關鍵工程高欄港大橋東塔順利封頂,此舉為黃茅海項目5座主塔中首個實現全面封頂的主塔。據悉,黃茅海項目將架設2座跨越3條航道的特大橋——高欄港大橋和黃茅海大橋,其中,高欄港大橋由東西2座主塔組成,黃茅海大橋由東塔、中塔、西塔3座主塔作為支撐,5座主塔高度均接近2*0米。
高欄港大橋東塔封頂現場。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后,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跨海通道工程。項目路線全長約3*公里,海域段長度約*5公里,跨海段設置2座主橋。其中高欄港大橋為主跨700米的雙塔雙索面全漂浮鋼箱梁斜拉橋,雙塔總高皆為254.7米,高欄港大橋東塔由中交路橋建設吉印通承建。
按照計劃,黃茅海項目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建成后,將成為珠西地區又一交通大動脈,支撐廣東沿海經濟帶西翼高質量發展,推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間*小時通達。
創新橋梁建筑數控技術
“小蠻腰”塔身展工程美學
打開地圖,位于珠海最西邊崖門喇叭口外的黃茅海大橋,上跨3萬噸現狀主航道、3千噸規劃航道,船舶通航流量較大,船舶撞擊風險較高。不僅如此,由于海面常態化陣風強勁,特別在臺風多發季節,暴雨、巨浪、大潮等極端氣候組合,還有海洋腐蝕環境都對大橋耐性提出不小考驗。
高欄港大橋東塔佇立海上。
為應對復雜的海上情況,黃茅海項目在結構體系、安全控制技術等方面進行多項技術創新。據了解,高欄港大橋設計采用混凝土空間曲面圓端形獨柱塔,猶如“小蠻腰”造型,塔柱截面由圓形漸變至圓端形再由圓端形漸變至圓形,最大直徑*8米,最小直徑8.5米,主塔每一節段的空間造型不斷變化,導致需求的模板造型均不相同,主塔塑形難度大、施工工藝繁雜。
為實現主塔截面空間曲面線形變化,黃茅海跨海通道建設者將整座主塔分為43節分別制作外模,每節外模由24片弧形板片組成,弧形板片又由數塊數控造型板拼接而成。其中,項目創新采用了基于BIM模型的數控雕刻系統,將事先畫好的圖形轉化成坐標數據,導入到數控機床中,使機床能夠自動地以“毫米級”的誤差制作出數控造型板,保證主塔每一節段外模的標準線形。目前,項目已累計完成數控造型板制造2**00塊。
主塔外模之一的弧形板片。
中交路建黃茅海通道T3標項目經理曾柯林介紹,隨著主塔爬升截面尺寸變化,項目通過CNC數控雕刻機切割造型木,精準實現24片弧形板片的裁切或補縫,模板爬架平臺也隨之增加或減少面板,最終實現了海上小蠻腰空間曲面結構主塔一爬到頂的目標,大幅度降低了爬模施工安全風險。
自主研發主動溫控系統
確保實現主塔高品質建造
相較于每一節塔柱的高精度制造,塔身的混凝土外觀質量與美感同樣重要。由于曲面塔身更易開裂,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成立了主塔攻關小組,開發了基于云端的大體積主動溫控系統,使得主塔混凝土澆筑及養護過程中內外溫差減小,同時對澆筑后的混凝土采用自動養生噴淋系統與防風帆布覆蓋養護措施。
“在澆筑混凝土時,加入抗裂纖維、抗裂劑等多種新型抗裂材料,配合養護措施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抗裂效果和養護效果,多種舉措并行也實現了每節主塔的高品質建造。”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部經理沈大為介紹。
黃茅海跨海通道。
此外,在結構體系方面,黃茅海項目創新性采用中塔中央輔助索、中塔-梁縱向彈性索約束、邊塔—梁阻尼約束及橫向減震的綜合減震耗能新型結構體系,有效改善主梁撓跨比無法滿足規范要求的問題。
目前,項目關鍵控制性工程黃茅海大橋與高欄港大橋的其余4個塔柱施工全部過200米,預計2023年上半年實現全部封頂。項目2024年建成通車后,將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早日形成世界級交通樞紐。
【記者】吳冠霖
【通訊員】張鳴子
【作者】 吳冠霖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