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千億有色金屬集群砥礪前行
□李保平
濟源經濟技術開發區始建于2007年,是濟源示范區為實現有色金屬產業集聚集群集約,探索發展循環經濟而規劃建設的開發區。開發區位于濟源中心城區以北2公里,20*0年省批規劃面積為**.*平方公里,2022年有望擴區至2*平方公里。
濟源經開區著力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及深加工、節能環保、儲能電池、建材等主導產業,是省、示范區重點打造的千億級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基地。截至目前,開發區已入駐企業*40家,其中規上企業43家,重點企業有豫光集團、萬洋集團、金利金鉛、華能沁北、濟源鋼鐵、中聯水泥、濟源煤業、豐田肥業等,其中豫光集團連續多年蟬聯中國企業500強,萬洋、金利連續多年蟬聯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202*年,濟源經開區完成主營業務收入554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79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4億元,實現稅收*4.4億元。
銀閃閃——中國最大的白銀基地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
有色金屬產業,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原材料產業,是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支撐,更是濟源經開區發展的壓艙石。
濟源經開區是亞洲最大的綠色鉛鋅冶煉基地、中國最大的白銀生產基地和全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基地。截至202*年,已經形成年產電解鉛**5萬噸、電解鋅35萬噸、電解銅*5萬噸、黃金**.27噸、白銀3942噸的生產規模。其中,電解鉛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2%,電解鋅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2%,電解銅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
濟源經開區以有色金屬產業為主導,打造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靜脈產業、現代物流產業協同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模式,初步建立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生態園、銅基新材料產業園、光電新材料產業園、生態循環建材產業園、鋅合金深加工產業園、貴金屬深加工產業園、靜脈產業園等七個產業園,打造了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創新特色,以覆蓋整個產業、行業生產全過程及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循環經濟標準體系,實現了經開區產業、行業整個生命周期的循環經濟標準化管理。用一張生動的產業圖譜,把鋅產業、銅產業、鉛產業、稀貴金屬產業、靜脈產業、生態建材產業連接起來,描繪出了有色金屬產業的發展愿景。
大優強——全國有色龍頭企業振興濟源有色金屬產業
濟源經開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五鏈”耦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做大做強有色金屬主導產業集群,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創新發展的循環經濟之路。曾先后獲得“國家級有色金屬循環經濟標準化示范園區”“國家綠色園區”“國家級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國家第三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單位”“河南省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河南省靜脈產業園”“河南省對外開放先進開發區”“河南省先進產業集聚區”“河南省節約集約土地示范產業集聚區”“河南省專利導航實驗區”等榮譽稱號。
以濟源經開區為主要載體,以河南豫光、金利金鉛、萬洋冶煉等中國名企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共同撐起有色金屬的天空,讓濟源在中國有色金屬產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河南豫光,連續多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中國財富500強。作為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大型骨干企業,河南豫光是全國最大的白銀生產企業,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全國廢舊金屬再生利用領域試點企業,首批清潔生產化示范企業,第一批通過鉛鋅準入和再生鉛準入的企業,并被譽為“中國鉛工業博物館”和“世界再生鉛發展的中國樣本”。
金利金鉛和萬洋冶煉,并肩進入吉印通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金利金鉛是中國對外貿易民營企業500強、河南省首批白銀加工貿易企業、海關AEO高級認證企業、河南省智能工廠。萬洋冶煉是農業農村部重點企業、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AAA信用企業、河南省*00強企業。
“豫光”“濟金”“萬洋”均為中國著名商標,三大品牌的銀錠在倫敦金屬交易所、倫敦貴金屬協會和上海期貨交易所注冊,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因為品質卓越,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獎牌用銀全部來自濟源經開區。
沉甸甸——研發活動全覆蓋產學研合作機制現活力
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濟源經開區黨組對此工作十分重視,堅持立足轄區企業實際,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做大做強創新平臺,加快推進產學研用,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切實將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工作與“萬人助萬企”活動相結合,真正讓企業從“讓我搞研發”轉變為“我要搞研發”。
截至2022年**月,濟源經開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涉及*7家企業,其中,有研發機構企業*4家;研發機構28家,其中省級研發機構*0家,市級研發機構*家;有研發人員企業*4家;有研發經費企業*4家;有產學研合作企業5家;對接高校數量*2個,對接科研院所數量2個,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0個,實現正常生產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
濟源經開區將科技創新放在發展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視產學研合作,通過建立完善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打通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濟源經開區成立科技創新中心,統籌協調、整體推進企業研發調研工作,逐個調查并統計企業科研發展現狀、面臨的困難以及產學研合作需求,同時了解掌握、整理匯總國內高校、科研院所最新科技成果,組織經開區企業參加“高校科技成果”線上推介會,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搭建橋梁,加大了轄區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的廣度、深度和力度,有效助力經開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全面提升有色金屬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讓更多材料、產品和技術等進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中高端、關鍵環。
人才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不斷激發創新活力
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濟源經開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積極鼓勵、引導企業創建各類研發、創新中心,目前轄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0家,各類研發機構28個,其中省級研發中心*0個,市級研發中心*個,創建了河南省鉛鋅冶煉固廢資源化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鋅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鋅清潔冶煉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河南省特殊鋼材料創新中心等多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河南豫光,作為全國“能效領跑者企業”“質量標桿企業”,參與了50余項國家及行業標準的制訂和修訂,獲得科技成果近200項、專利*47項(發明專利5*項),2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企業已經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底吹技術集群,非定態SO2轉化技術、富氧底吹氧化—鼓風爐還原熔煉技術、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技術和廢舊蓄電池回收技術、全濕法金銀生產技術等多項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萬洋冶煉自主研發的富氧底吹還原爐熱渣還原新工藝“底吹熔煉—熔融還原—富氧揮發連續煉鉛新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硒產品應用與研究實驗室獲得“河南省新型研發機構”稱號,首創用化學生物合成法將無機硒轉化為有機硒的核心技術。企業在金銀深加工方面,擁有精密雕刻機、全自動清洗機、數控油壓機、真空澆鑄機、真空退火爐、高端彩色移印機、自動旋壓機等國際先進生產加工設備。
金利金鉛自主研發的液態鉛渣側吹爐直接還原技術,獲得國家有色金屬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自主研發的純氧側吹熔池熔煉爐處理鉛陽極泥、銅浮渣、再生鉛、含銻雜料生產粗銻技術等科技成果,已通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組織的專家科技成果鑒定,獲得發明專利證書。
人才是創新之本,經開區制定了完善的高層次人才優惠政策,先后引進了一批掌握關鍵技術、擁有創新成果的高科技人才。目前,轄區擁有享受政府津貼專家4名,行業技術帶頭人45人,博士85人,碩士249名,中高級職稱人員3845人,同時外聘專家20余人,每萬人中擁有理工科本科以上人員*200名,建有院士工作站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個。經開區通過吸引人才、不斷創新,為企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成為全國有色金屬產業的領跑者。
濟源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濟源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盧一彬說:“未來,濟源經開區將立足本地實際,全面圍繞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補鏈、強鏈、延鏈,大力招商引資,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濟源經開區打造成為創新能力強勁、創新環境優良、創新經濟活躍的國家級有色金屬循環經濟標準化示范區和千億級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基地。”